曾說“牛逼的年輕人,不需要聽別人的建議”的賈樟柯,
前不久接受了一個采訪:
就你的觀察,當(dāng)下年輕人大的問題時什么?
他答:
“跟我們年輕時一樣,患得患失。”
越是患得患失,越是焦慮。
很多時候就是這樣:
時間帶來的緊迫感,比任何打擊都來的更猛烈。
所謂焦慮,都與時間和年齡有關(guān)。
看過一個視頻,爸爸對兒子說:
“把你的煩惱喊出來。”
兩歲半的小朋友大喊:
“我明天不想上幼兒園了!”
小時候,我們會有煩惱,但不會焦慮。
每天只需要想:和那個小朋友一起玩;
要攢下多少彩色的糖果紙;
放學(xué)后要看哪一部動畫片……
可當(dāng)你大學(xué)畢業(yè)后,踏入社會,
突然對自己二字開頭的年齡,有了實(shí)感。
不僅多了一份對未來的迷茫,
更多的是,以后要學(xué)會對自己負(fù)責(zé)了。
過年時候不好意思收親戚塞到懷中的紅包;
每個月發(fā)了薪水,除了存起房租,還要記得孝敬爸媽一份。
看過這樣一張圖:
在北京,存款和時間不可兼得。
20歲,你心甘情愿地在郊區(qū)租房,每天擠著地鐵上下班。
30歲,你不允許自己繼續(xù)狼狽不堪,于是咬牙刷卡,
在公司附近的小區(qū)租了一個房間。
通勤時間減半,存款更是驟降。
于是再也不敢社交,更不敢看賬戶余額。
曾有讀者在后臺問我:
“一個人,賺夠多少錢才有底氣戀愛?”
害怕自己在約會買單時露怯;
更怕給不了對方滿意的未來。
所謂焦慮,就是年齡到了,錢沒賺夠。
當(dāng)你賺夠了戀愛自由的錢,卻發(fā)現(xiàn):
好像很難再遇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人。
你會告訴自己:也沒關(guān)系,寧缺毋濫嘛。
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里程又青,是地區(qū)銷售經(jīng)理,
長相貌美,工作能力強(qiáng),財(cái)務(wù)自由。
但也扛不住身邊人也會不斷催促、詢問:
“都快30歲了,就別挑了。”
“你都這么大了,還沒有對象啊?”
“看你隔壁張阿姨家的女兒,人家都已經(jīng)生二胎了。
你呢?身邊連個人都沒有。”
于是她開始接受媽媽和阿姨們安排的各種相親,
甚至開始查看通訊錄,看看有沒有一兩個適合發(fā)展的對象。
而這一切焦慮,只不過是到了年紀(jì),
卻沒找到一個適婚的人。
“新來的領(lǐng)導(dǎo),竟然比我小11歲。”
身邊一位老友,那天給我發(fā)了這樣一條微信。
語氣平淡,卻字字透著焦慮。
今年剛剛步入40歲大門的她,是位職場媽媽。
在我看來,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,她都照顧得很好。
后來才知道,新領(lǐng)導(dǎo)的到來,讓她失去了升職的空間。
“你說我都40歲了,卻還和五年前做著同樣的工作,
頂著同樣的頭銜,說出去都丟人!”
年齡到了,位置卻沒到,
成了她大的心病。
李誕曾說
“你以為凌晨3點(diǎn),只有你一個人在苦熬嗎?”
看看朋友圈就知道。
失眠、熬夜的人成千上萬,
每個人都幾乎“病態(tài)”地,不斷刷微博、刷朋友圈。
即便刷不出新的內(nèi)容,也遲遲不肯放下手機(jī)。
直到看到:糖尿病和癌癥患者的平均年齡下降;
失眠、熬夜、猝死的新聞,才會關(guān)掉屏幕,讓自己休息。
不久前,我安排公司員工去體檢。
聽見幾個90后員工湊在一起討論:
“明天體檢,我太害怕了。”
本以為小姑娘害怕的是抽血,卻聽到她說:
“萬一檢查出什么問題,我心態(tài)就崩了。”
生老病死沒什么可怕的,
怕的是年紀(jì)輕輕,卻失去了健康。
年齡到了,錢沒賺夠;
年齡到了,人沒找到;
年齡到了,職位沒到;
年齡未到,健康沒了。
可如果放下年齡這個前提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:
焦慮感至少降低了50%。
田里的西瓜,過了季節(jié)就不值錢了,
但人不一樣。
李安自稱36歲才開張;
JK羅琳到32歲才出版了《哈利波特》;
黃渤35歲才得到第一個人生大獎——臺灣金馬獎影帝;
詠梅在演了24年配角后,49歲的她才獲得佳女主角。
18歲很不錯,但對于他們而言,
綻放的那一刻,比18歲更美。
慢一點(diǎn),沒什么關(guān)系的。
“你的職責(zé)是平整土地,而非焦慮時光。
你做三四月的事,在八九月自有答案。”